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 – 1937)

從自卑與補償到社會興趣:心理學與教育學的整合

第一章 一、生平背景與思想萌芽(學術註解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 – 1937)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 Rudolfsheim(今屬 Penzing 區),為猶太中產階層之家,父親雷歐波德·阿德勒(Leopold Adler)為穀物商人,母親波琳娜(Pauline)出身強勢富裕家庭(Bottome 1957, pp. 3–4)。他是家中第二個孩子,排行在兄長西格蒙德之後。這對兄弟在個性與能力上的明顯對比,構成他早年最初的「比較—自卑」心理經驗。阿德勒後來在演講中承認:「我長期活在兄長的陰影下,那是我最早體驗到的自卑感,也是我一生研究它的原因。」(見 Hoffman 1994, p. 21)

三歲時,阿德勒罹患嚴重肺炎幾乎喪命,醫師曾告訴其父母「這孩子不會活過夜」。在生死邊緣的病榻上,他內心強烈掙扎後康復。這次經驗使他深刻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可改變的可能」,成為補償理論的雛形(Ansbacher & Ansbacher 1956, p. 11)。他在著作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1931)中回憶:「那次病後,我決心成為醫師,戰勝而非屈服於疾病。」這句話後來常被心理學史家視為其理論核心動機的象徵(Hoffman 1994, p. 25)。

童年的兩件事件對他世界觀形成關鍵影響:
① 弟弟因白喉病去世,使他深感「早熟的無力感」與「對生命公平的懷疑」;
② 他被同儕排擠、嘲笑體弱,激起他想「證明自己」的強烈補償傾向。後來他以此歸納出「自卑情結」與「優越追求」的基本心理模式(Adler 1931, pp. 16–17)。

就學期間,阿德勒在數學科目表現不佳,曾兩度不及格,但靠自我鍛鍊與堅持成為班上前列(Bottome 1957, p. 11)。他後來在教育演說中常以此事勉勵學生:「我不相信天才,我相信方向感」(Hoffman 1994, p. 28)。這段個人經驗體現了他日後強調的「努力—目的導向」人格觀。

1895 年他自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M.D.)。初期從事眼科,後轉任一般內科與心理神經學。其診所位於工人區 Leopoldstadt,讓他觀察到貧困與社會不公對疾病的影響,促使他思考心理與社會的連結。這直接孕育出日後的「社會興趣」(Gemeinschaftsgefühl)概念(Ansbacher 1956, p. 147)。

1902 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邀他加入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星期三心理學會」(Wednesday Society)。阿德勒比弗洛伊德年輕十四歲,彼此最初關係融洽。1908 年他發表〈針對器官自卑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後擴寫為1907 年的專書 Studie über Minderwertigkeit von Organen),指出:身體劣勢會驅使個體作出功能上的心理補償,這比性驅力更能解釋行為動機。此觀點逐漸與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形成尖銳對立(Bottome 1957, p. 79)。

1911 年,他正式脫離精神分析學會,於維也納創立「個體心理學學會」(Societ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阿德勒主張,人格是目的導向的整體,生活風格(Lebensstil)在早期即形成;人的意義在於與他人共處的能力。他以人道主義取向取代引導論,強調優越追求與社會合作並非矛盾而是發展的兩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他作為奧匈帝國軍醫見證戰爭創傷,觀察士兵的恐懼、羞恥與勇氣之間的心理轉化。這些臨床經驗加深他對「勇氣」與「社會責任」的重視,並延伸出治療與教育一體的理念(Ansbacher 1956, pp. 231–233)。

戰後,他與維也納教育局長 Otto Glöckel 合作創建兒童輔導中心(Kinderberatungsstellen),將心理醫學帶入教育現場。這標誌着心理學首次系統性進入公共教育體制,被視為學校輔導制度的雛形(Hoffman 1994, p. 189)。

1930 年代納粹掌權後,他以學者與猶太人雙重身份受到政治壓力,1934 年移居美國,任教哥倫比亞大學與長島醫學院。1937 年春赴蘇格蘭阿伯丁大學講學,途中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66歲。《曼徹斯特衛報》(The Manchester Guardian, May 29, 1937)刊出訃聞評語:「他將科學的心理學帶回了社會的人道維度。」

回顧其一生,「自卑、補償、社會興趣」三大理論軸線,其實正是他人生路徑的投射:
由病弱自卑到生命奮起;
由競逐優越到尋求社會合作;
由個人奮鬥走向公共教育。
如同他所言:「人類成長的最高表現,是將自我改善化為造福他人的勇氣」(Adler 1931, p. 245)。

第二章 教育思想與杜威(John Dewey)的關聯

1. 教育哲學的共同基礎

阿德勒與美國哲學家杜威雖然並無正式師徒關係,但兩人都認為教育是社會改革的根本。兩者的接點包括:

2. 維也納教育改革中的實施

1920年代的維也納學校改革採納杜威與阿德勒的思想,教師訓練課程加上心理觀察與合作學習。例如 Otto Glöckel 推行的公立學校改革明確寫入「社會合作」與「兒童中心」原則。

3. 教師角色轉變

阿德勒主張教師不應只傳授知識,而是社會導師(social mentor)。他們的任務是:

4. 對當代教育心理的啟示

現代的合作學習、品格教育、社群情緒學習(SEL)均繼承此路線:將心理成長視為社會關係的一環,而不是個體成就。杜威與阿德勒之間的思想共鳴,為今日教育人本主義及正向心理學鋪下基礎。

第三章 理論核心:自卑、生活風格與社會興趣

1. 自卑與補償

自卑是人的動力來源,並非弱點。阿德勒指:「完美的幻象驅使人走向成長。」健康的補償轉化為創造性,病理性補償則成為逃避或自我中心。

2. 生活風格 (Lifestyle)

生活風格是人對世界的獨特詮釋。它早期形於家庭、由父母態度塑形。理解生活風格有助治療師指出錯誤目標。

3. 社會興趣 (Gemeinschaftsgefühl)

阿德勒認為,心理健康意指能「與他人並肩」。社會興趣包含三面向:同理、合作、貢獻。教育的核心在於擴大孩子的社會興趣。

4. 虛構最終目標與創造性自我

阿德勒使用「虛構最終目標」(fictional finalism)描繪人追求理想自我之傾向。個體的創造性使他能重新詮釋生活經驗,朝有意義方向調整。

第四章 教育實踐與家庭輔導

1. 家庭教育理念

他主張父母避免比較、避免懲罰,而以正向鼓勵引導責任感。家庭是第一個社會場域,決定孩子是否能學會合作。

2. 兒童輔導中心

1920 – 1930 年間維也納設立三十餘處兒童輔導中心。 這些「公開諮商」讓家長與教師參觀治療過程,達共享學習效果。 公開案例討論也培養了社區心理健康概念。

3. 教師訓練與課堂應用

阿德勒學派認為「不良行為是錯誤目標的訊號」。 教師須分辨四種類型:引起注意、權力競爭、報復、逃避失敗。 鼓勵與合作取代權威,預防行為問題。

4. 現代教育影響

第五章 跨領域影響:CBT、人本主義與當代心理教育

1. 對認知行為治療 (CBT) 的影響

20世紀中期 A. Beck 與 A. Ellis 在創建CBT與REBT時, 明確承繼阿德勒的概念:

Ellis (1958) 曾表示:「阿德勒是我理論的祖父。」可見其影響深遠。

2. 對人本主義與正向心理學的影響

羅傑斯(C. Rogers)的「無條件接納」與阿德勒的「尊重個體」一脈相承。 塞利格曼(M. Seligman)推動的正向心理學重新評價「社會興趣」作為幸福感指標。

3. 當代教育心理應用

阿德勒學派提供了學校輔導的基礎: 個案諮商聚焦於重建歸屬感; 班級管理強調共同目標與合作勇氣。 世界多國教育心理師訓練仍保留阿德勒取向。

4. 理論關聯示意表

學派/人物繼承或轉化阿德勒觀點對現代影響
John Dewey教育為社會經驗;合作學習即社會興趣實踐民主教育理論
Carl Rogers尊重個體、內在潛能人本主義治療與學生中心教學
Albert Ellis 與 Aaron Beck思想決定情緒;錯誤信念導正即補償模式認知行為治療
Rudolf Dreikurs民主班級、錯誤目標理論教育輔導學、班級經營

第六章 主要參考文獻

  1. Adler, A. (1907). Studie über Minderwertigkeit von Organen und psychische Kompensation. Wien: Deuticke.
  2. Adler, A. (1912). Über den nervösen Charakter. Deuticke.
  3. Adler, A. (1931).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Blue Ribbon Books.
  4. Adler, A. (1933). Social Interest: A Challenge to Mankind. Faber & Faber.
  5. Beck, A. T. (1976).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Penguin.
  6. Ellis, A. (1958).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59(1), 35–49.
  7.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Macmillan.
  8. Ansbacher, H. L. & Ansbacher, R. R. (1956).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Basic Books.
  9. Bottome, P. (1957). Alfred Adler: A Biography. Faber & Faber.
  10. Hoffman, E. (1994). The Drive for Self: Alfred Adler and the Courage to B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七章 阿德勒、杜威與 CBT 互動歷程時間軸

點擊節點查看詳情,或使用下方按鈕篩選主題。

1870
阿德勒誕生
1895
杜威《學校與社會》
1907
《器官缺陷與補償》
1916
杜威《民主與教育》
1920s
維也納教育改革
1930s
赴美推廣
1958
Ellis REBT
1960s–1970s
Beck CBT 形成
2000+
正向心理興起